我会秘书长受邀参加2022“智汇苏州”学术沙龙,聚焦《城市更新与苏州“园林之城”品牌打造》

2022-06-08


2022“智汇苏州”

图片






图片


     6月7日,苏州石湖智库2022“智汇苏州”学术沙龙在耦园举行。聚焦“城市更新与苏州‘园林之城’品牌打造”,重点围绕苏州园林保护与传承、如何更好提升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等开展深度交流研讨。


会议在苏州市社科联的指导下,由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苏州石湖智库、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和苏州市耦园管理处共同承办。特邀苏州资深文博研究员魏嘉瓒、同济大学资深教授王国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林娣、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原主任龚平、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居易、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沈源、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朱元吉和副教授沈罗兰等多位专家出席。

    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曹毓民在致辞中说,“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诠释了本次沙龙的含义——精诚合作,共献良策,努力保护好苏州这座诗一般的“园林之城”。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部署要求,推动建设“园林之城”,苏州市园林局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未来,石湖智库将进一步集中研究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汇众智聚合力,继续为推进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力量。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周达指出,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独占两席。苏州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拥有108座古典园林,9座古典园林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可以说,园林是历史留给苏州的宝贵文化遗产。

    以活动为契机,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与苏州石湖智库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助力建设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



    魏嘉瓒从“未来苏州园林的走向”的角度,建议应首先清“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风景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等概念的界定、“园林城市”和“城市园林”的不同发展侧重。他认为,苏州园林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品牌不需要打造。但就“苏州·园林之城”的建设而言,还应从城市绿化覆盖率等多个方面着手落实落细。一要保护好现有历史遗存园林;二要从公园城市建设的角度多下功夫;三要顺势利导,鼓励营造私家园林,使之成为现代城市生态空间构成要素之一。


    王国伟认为,园林是世俗与精神生活复合体。由于园林是社会大众对城市历史、地理现实高度认知的核心对象物,因此苏州打造“园林之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风景高度现实化的象征主义已成为苏州身份的独特标志物。苏州在建设“园林之城”的当今社会实践中,要挖掘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收复失去的风景”;注重从技术、美学的角度为苏州园林“塑形”,以文化和价值为其赋能,使之成为当下和未来的文化恒产。


    研讨中,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林娣从“读懂苏州园林”“文化保护”“园林文脉的延续性”“文化建设”四方面展开分析。她表示,苏州园林是中华文化的“博物志”,从中可以读出古人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审美观等文化内容,唤起古老的文化记忆。苏州园林不仅是苏州的、江南的,也代表了东方文化。其价值内含了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范本、诗意栖居的“生活最高典型”和国匠精神的物质载体等四层深意。


    龚平表示,城市更新要在城市的活态发展中处理好形态、生态与业态的关系。紧扣苏州“园林之城”的城市更新路径探寻,他建议汇聚各方资源力量科学规划,高水平做优苏州古典园林形态,特别是要保持好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私家园林”的本义初衷。同时在城市更新中有计划地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使其成为古典园林的一种延伸,给“园林之城”品牌注入时代底色。要在城市有机更新中重视生态融合,多用文创开发的方式激活苏州园林的美学之风。


    交流中,沈源以《城市更新时,处处见园林》为题,指出苏州的城市更新过程就是在城市发展中继承发扬园林文化内涵的过程。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水融入建筑中,既体现了地方风俗特色,具备集美观价值与居住作用的“宅园合一”的特色,也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居易说,苏州“园林之城”的品牌创建、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致的理念、具体的方案、务实且与时俱进的可持续运作。他从苏州园林的品牌提升工程、城市形象工程和宜居情调工程的“三个工程”建设切入,提出“建立健全国际化、时代感的符合现代传播和推展体系的‘苏州园林’的品牌发展战略”“重视城市绿化,倡导实施城市绿化立体化”“引导和张扬全域性、整体性的唯苏州所特有的宜居情调”等对策建议。



    朱元吉分享了城市更新与苏州园林之城的品牌打造的经验与方法:首先,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其次,要筑牢文物遗产堡垒,以园林城市为主线,尝试开展智慧园林建设部署,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全天候、动态响应、实施联动的文物健康监测体系;再次,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艺术团与高校以及多方社会资源的传播合力,与时俱进地实现品牌推广的精准化、高效化。



    沈罗兰结合他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苏州可以借助PPP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模式,推动园林非遗文化价值在更广范围弘扬与传播;二是可以以临近园林分片划区“步行化”为抓手,实现城市功能再造和交通模式转型以及从“苏州园林”到“园林苏州”的延伸;三是可以在“沉浸式”旅游开发模式下,以园林为载体,强化民族节庆活动创新开发,促进园林文化与旅游事业的良性发展;四是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用“艺术+科技”的方式,给静止的文物赋予生动的内涵,满足公众对历史艺术的审美需求。




来源石湖智



分享